跳到内容
首页 English A A A
第四章 第五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测量工作
作者:谭广濂

二战后,英国人重回东亚。自1941年起,日本海军在亚洲扩张势力,英国的中国驻站因而重组架构;订定如有战事,远东三个主要司令部(包括东印度舰队、中国舰队和澳洲舰队)均由驻新加坡的东方舰队统一指挥。在盟军逐渐占上风且日本扩张计划受阻的情况下,英国于1944至1945年间成立英国太平洋舰队。东方舰队后来成为远东舰队,控制包括部分太平洋的整个远东地区。[24]

与「中国驻站」的安排相似,英军在东亚的主要基地仍设在新加坡与香港,两地均驻有测量船。[25]

英国海军测量船在香港水域的工作逐渐减少,部分原因源于经费削减,也可能是战后的地缘政治现实所致。驻扎远东的测量船集中于马来西亚水域工作。一般只有一艘测量船被派至远东舰队,负责东南亚的测量工作,有时亦会在香港水域进行测量。

1945年,为改良和更新战前的军事海图,当局成立特设的香港测量组 (Hong Kong Surveying Unit),负责采集香港探测数据。测量船挑战者号 (HMS Challenger) 被派遣协助香港测量组进行测量工作,以及制作「香港水域东部」 (Hong Kong Water, East) 和「太古船坞与爱秩序湾」 (Taikoo Docks and Aldrich Bay)两份海图,为战时遭受猛烈轰炸的码头区重新进行测量。该船自1932年开始服役,排水量1,140长吨,吃水3.81米。[26]

为了让往来广州与香港及澳门与香港之间的海上交通更为方便,香港测量组立即展开测量工作,并于1946年完成三份海图(包括「通往澳门的水道」(Approaches to Macao)、「汲水门至虎门(珠江,南幅)」(Kap Shui Mun to Boca Tigris, South Sheet, Canton River) ,以及「汲水门至虎门(珠江,北幅)」(Kap Shui Mun to Boca Tigris, North Sheet, Canton River)),以便重启三地的水路交通。

香港海事处在1952年发表文件,大幅修正香港海港的探测数据,让海员更正他们的海图,并据此进入香港海域在港内停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边境形势紧张,大量内地人涌入香港,英国海军遂加强驻军。当时,两艘海军测量船丹比尔号贝尔法斯特号 (HMS Belfast)派驻香港,测量工作主要集中于海港两个入口。有关安排相信是基于军事考虑。

丹比尔号的部分测量工作涵盖后海湾边境地区,鉴于这项工作性质敏感,皇家海军突击队在场提供武装保护。

贝尔法斯特号本来并非测量船,而是一艘轻巡洋舰,1948年被派往香港加入皇家海军东方舰队。1949年4月紫石英号(HMS Amethyst)事件期间,第五巡洋舰队旗舰贝尔法斯特号是远东驻站的司令船只。当时,英国军舰紫石英号停驻在南京附近的长江流域,遭到已占领该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击,解放军决意要将非法的外国军事势力逐出中国水道的心脏地带。

贝尔法斯特号于1939年开始服役,排水量11,550吨,拥有可产生80,000轴马力(60,000千瓦)的蒸汽涡轮引擎,并配备全副武装,包括24支枪、16尊两磅重大炮、八支机关枪及六支鱼雷发射管。

1949年后,该船仍留在香港协助测量佛堂门(蓝塘海峡)水域,是军事船只在和平时期参与三角测量工作的好例子。

值得一提的是,贝尔法斯特号在1950至1952年间亦有参与韩战。这艘船保存至今,停泊在伦敦泰晤士河,成为大英帝国战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27]

另一艘船只丹比尔号建于1944年,原本是一艘名为艾湖号 (Loch Eil) 的护卫舰,后来在1945年重新命名为赫恩湾号 (Herne Bay)。战后,该船于1947年被改装成测量船,改名为丹比尔号,随后被派至以新加坡为基地的东方舰队。1950至1965年期间,丹比尔号留在亚洲致力参与东南亚及邻近海域的测量工作,当中亦包括香港海域。这艘服役多年的测量船在香港最后一个任务是负责香港南面水道的三角测量工作,该次测量工作的编号为K4714,海图索引编号则为1180。

丹比尔号完成的众多测量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在1964年与香港大学物理系合作,使用大学研发的原型侧视声纳仪器详细探测香港海港的浅滩。

丹比尔号也为港内多个土木工程项目提供重要协助。在1958到1961年间,该船为「香港及邻近地区港口工程与发展计划」 (Port Works and Development Plans in Vicinity of Hong Kong) 展开一系列的测量工作,并于1960年在香港海港六个区域的码头附近测量水深。[28]

然而,随着香港急速发展,一艘测量船已无法满足土木工程拓展的需求。由于在决定发展重点公共计划前必须先取得关键数据,因此香港工务局不时要把资源投放在水文测量工作。其中一个例子发生在1961年,当时观塘被选定发展为早期「卫星市镇」之一,计划包括填海工程。同年,为准备海军船坞的填海工程,当局进行了类似的测量工作。在1959至1961年间,工务局利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与探测东涌湾水域。[29]

有时,商业机构也须在特定范围进行海道测量。在铺设连接香港、东南亚及其他地区的海底电缆时,独营香港长途电信服务的英国公司大东电报有限公司曾自行委托承办商,在深水湾进行海道测量,准备由深水湾铺设横跨南海的海底缆线。[30] 1962年,该公司亦沿着海底电缆路线,展开从香港到沙巴的海道测量工作。

针对香港本地的发展计划,香港工务局委派海军军舰丹比尔号负责部分测量工作。有关「联合工作」包括为建造葵涌货柜码头而在蓝巴勒海峡和青衣湾进行测量工作。其他有相似安排的本地项目包括工务局与丹比尔号合作测量九龙海军码头 (Kowloon Yard Basin)、观塘公众码头、赤柱圣士提反湾码头、沙头角码头和当时建议兴建的吉澳码头。[31]

另一项须雇用私人承办商进行海道测量的重点工务是1963年船湾淡水湖供水计划。此项大型计划包括建造数个水坝以形成人造淡水湖,因此英国承建商委托私人承办商在吐露港进行海道测量,以收集足够资料,确保工程得以顺利进行。[32]

丹比尔号在1965年撤出香港,英国政府在六年后才调派另一艘海军测量船长蛇号 (HMS Hydra) 接手香港的任务。与丹比尔号不同,长蛇号专为测量工作设计和建造,船体相对较小,排水量2,800吨,长235呎,宽49呎,1965年建造,同年开始服役。长蛇号在香港服役的时间十分短暂,调离香港前仅于1971年完成索罟岛至石鼓洲的两幅水道图,以及于1972年完成香港东进口航道和西南进口航道的测量工作。[33] 此后,英国皇家海军船只再无在香港海域进行测量工作。1995年,香港政府设立海道测量部。

注释

< 上一页

第二部分 第四章 第五节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测量工作

下一页 >
上一张 播放 下一张 放大 缩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