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首页 English A A A
第四章 第三节
海军部的成果
作者:谭广濂

由英军接管香港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九龙半岛并入殖民地的期间,没有人对香港及邻近海域进行有系统的水文测量,实在令人意外。在1860年以前,卑路乍的继任者歌连臣 (Richard Collinson) 船长所进行的测量工作可算是唯一认真的一次。歌连臣跟卑路乍一样,没有接受完整的文法学校教育。他在1823年以12岁之幼龄加入海军,后来逐步晋升,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立刻被派往亚洲,接手卑路乍的测量工作。他先对香港海港的东进口航道进行一些大规模的测量,后来于1844年对大鹏湾和大亚湾进行全面的水文工作。[15]

香港经历最初的艰难时期后,随着英国人及其他外国商人获给予海关服务与税额的优惠,经济得以不断增长。当时中国海关由外国人执掌,当中大多是英国人。另外五个通商口岸亦相继开放,外国商人若以香港为与中国贸易的集散地,即可享有优惠。[16]

1860年代的香港人口因大量逃避太平军的北方难民迁入而不断增长,经济得以蓬勃发展,因此英方准备在沿海地区填海和兴建港口设施,水文测量只限于在该等沿海地区进行。这些测量工作于1860年代完成,其中包括卑特(W. Bates)上校的香港海军船坞水深探测工作和里德 (J.W. Reed) 的维多利亚港海旁水深测量。

这时期国际船只日渐增多,当中包括蒸汽船;为确保水道安全,水文专家必须进行更多测量工作。于是,皇家海军开始引进测量船。1877年,海军引入西尔维亚号 (HMS Sylvia) 以测量蓝塘海峡,翌年由龙比亚(Napier)舰长率领纳索号 (HMS Nassau)测量将军澳和佛堂门水道。

1890年代,香港经济急速增长。测量船企鹅号 (HMS Penguin)埃格里亚号 (HMS Egeria)在海港集结;前者于1892年完成九龙湾和香港海港的测量,后者于同年集中在海港两岸的新码头建造工程中进行水深探测及大规模的测量工作。1893年,陶域号 (HMS Tweed)抵港并负责香港岛南部的测量工作,从大潭岸和螺洲开始,然后将测量范围拓展到横澜岛,厘清了对西南面水道的部分疑虑。为完成两条通往港口的水道的测量工作,于1893年仍在香港的埃格里亚号在东进口航道进行全新的三角测量,范围包括由歌连臣角至鹤咀灯塔的水域。[17]

不过,大多数测量工作其实由另外两艘英国海军船舰执行;该两艘船舰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期为海事界提供了最有用的水文资料。蓝巴勒号 (HMS Rambler) 是一艘排水量达845吨的炮艇,拥有双缸蒸汽推进器和一组三桅全帆,时速可达10.5海里。该船于1880年完工,于1884年受命负责测量工作,并于1890年代被派往中国驻站。[18]

蓝巴勒号最早一次测量工作记录于1902年,当时蓝巴勒号负责在交椅洲至马湾岛、香港仔港、大鹏湾、东西博寮海峡、蒲台岛与水道,以及香港海港探测水深,并进行三角测量。现今青衣附近的蓝巴勒海峡 (Rambler Channel)以蓝巴勒命名,就是纪念这艘船的贡献。

另一艘海军测量船海上女巫号 (HMS Waterwitch)协助蓝巴勒号完成任务。海上女巫号是建于1878年的木制帆船,开始活跃于亚洲海域时,船龄已有20年。该船是一艘三桅帆船,配备450匹马力的小型引擎,服役期间大多在马来亚和香港进行测量工作。[19] 记录显示,该船在香港水域完成的首个任务是1899年香港海港填海工程的测量工作。在1900和1901年,该船负责测量大屿山北面地区、吐露港、大鹏湾和吉澳海附近锚地等水域。海上女巫号亦于1903年在大鹏湾、1904年在印洲塘和沙头角海,以及1905年在牛尾海和粮船湾海执行水深探测工作和三角测量。

1906至1907年间,海上女巫号在大鹏湾区域的大规模测量扩展至横澜岛,在该处进行详细的三角测量,并在1907年返回牛尾海和粮船湾海,进行其他水深探测和特征测量。1909年,海上女巫号接受她在香港的最后一个任务,为海港内商船停泊处浮标定位。

香港水域的测量活动随着其他测量船抵港持续进行。麦连号 (HMS Merlin) 在1909年抵港并开始工作,负责支援海港内不同区域填海计划的水深测量任务,同时在青山湾和香港海港进行三角测量工作。在1922年以前,麦连号一直致力在海港和后海湾测量水深。该船后来于1923年售予香港买家,正式结束其测量生涯。[20]

海军继麦连号后,派遣易洛魁号 (HMS Iroquois)于1925至1927年间驻扎香港,该船在这段时间内测量伶仃岛。1929年起,先驱号 (HMS Herald) 继任成为长期派驻香港水域的测量船。先驱号建于1918年,原是扫雷单桅舰,后来于1923年改装为测量船。该船于中国驻站服役,在香港与东南亚之间来回行驶。1930年代初,亚洲政治局势紧张,日本企图在亚洲扩张版图的野心日益明显,因此先驱号的测量工作转为军事性质。1936年,先驱号在东博寮海峡和蓝塘海峡为铺设地雷和防卫圈进行测量和记号定位,负责海港两个入口的防御工作。

先驱号在1939年奉命返回新加坡,即英国海军在亚洲的太平洋司令部。该船在离港之前在沙螺湾测量水深,并在香港仔船坞的入口进行一项大型测量。

1942年,先驱号在新加坡遭受日本战机轰炸,损毁严重以致沉没海中。后来日本人占领新加坡,奇迹地将该船捞起,并改船名为 “Heiyo”,可惜最终在1944年触到水雷遭炸沉。[21]

先驱号离开香港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再没有其他测量船驻守香港。

注释

  • [15]
    United Kingdom Hydrographic Office,OD153, Surveying Journal of Captain Richard Collinson RN, China 1840-1844, quoted in Stephan Davis & Kenneth Wong, “Swords become Station-pointers, The Charting of the China Coast 1841-1930”, footnote 124, p.124.
  • [16]
    姚梅林:《中国海关史话》(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5),页191-192。
  • [17]
    “Comprehensive List of Survey Material available for Hong Kong Waters held at UK Hydrographic Office”, Collection of Marine Department, HKSAR, p.4.
  • [18]
    J.J. Colledge. Ships of the Royal Navy: An Historical Index, (Nenton Abbot: David & Charles, 1969-1970), p. 450.
  • [19]
    同上,页605。
  • [20]
    Royal Navy Log Books of the World War 1 Era, http://www.naval-history.net/OWShips-WW1-18-HMS_Merlin.htm, accessed 13/01/2015.
  • [21]
    Colledge, J.J.; Warlow, Ben. Ships of the Royal Navy: The Complete Record of All Fighting Ships of the Royal Navy, Rev. ed., (London: Chatham Publishing).
< 上一页

第二部分 第四章 第三节 - 海军部的成果

下一页 >
上一张 播放 下一张 放大 缩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