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首页 English A A A
第三章 第六节
政府船坞及政府船队人手重组、改善广东道政府船坞,以及政府船坞迁往昂船洲(1981至2000年)
作者:刘智鹏

自1980年代初期起,使用广东道政府船坞的政府船只日渐增加,船坞的工作环境因而开始转差。政府委任顾问研究政府船只的运作及维修情况。报告于1986年10月完成,当中列举船坞的不足之处,并建议船坞分五个阶段进行现代化。撇除当时已经展开的第一阶段,报告预计其余四阶段须耗资1.14亿港元。与此同时,为配合机场核心计划,政府船坞须于1995年年中迁离广东道,以腾出空间开展西九龙填海计划。在此情况下,由于第三阶段牵涉的大部分设备均可在新船坞继续使用,原有工程可继续进行。1990年,部分工程(如地盘勘察)升级至甲级工程。1991年2月,整个项目提升为甲级工程,预算为 2,300万港元。可是,当局经过多番考量,在内部检讨成本效益后搁置工程,至1993年9月正式撤销有关计划。[22]

另一方面,顾问报告亦建议船坞采用电脑系统。1991年12月,海事处向财务委员会申请 2,400万港元,以设立政府船队资讯系统,包括规划维修系统及库存管理系统。此系统对规划维修工程和制定预算都有莫大帮助。在无须增加人手的情况下,系统翌年为政府船坞节省达1,000万港元。[23]

此外,顾问报告建议检讨政府船坞及政府船队的人手问题,并特别指出在1980年代中期,一艘13米以下的商用船只一般只需三至四名船员操作,但每艘政府船只却雇用七名船员。[24]

海事处在1992年开始重组架构,在政府船只上引入无人看管机舱 (Unmanned Machinery Space)和驾驶室控制系统 (Bridge Control System),并重组及检讨船员调配,又加强船员培训,以应付新的运作需要。在实行节流方案之前,每艘政府船只一般由一名船长、一名轮机长、两名水手和一名加油员操作。船只现代化让船长可在驾驶室遥控轮机,无须在机房手动操控。由于船长须同时兼顾轮机长的工作,船员要接受进一步培训。每艘船只亦获派两名小轮助理员,替代水手和加油员的工作。同时,政府成立跨部门政府船坞谘询工作组(下称船坞谘询工作组),以检讨政府船坞的组织架构。

因应顾问报告的建议,海事处决定将更多船只保养及维修工作外判予承办商,该决定获船坞谘询工作组批准。为此,当局成立新的定期合约组和前线基地分组。定期合约组隶属船队维修组,负责监督承办商的工作;前线基地分组则负责在水警分区基地监察和协调维修团队。为进一步提升维修工作效率,海事处成立新的策划组(后于1996年改名为支援服务组),专责为政府船队制定和监督预防性维修政策。[25]

1991年12月,顾问完成有关广东道政府船坞迁往昂船洲的可行性报告,确认搬迁船坞的计划可行。[26]

新船坞位于昂船洲北面,占地64,673平方米,其中建筑物及露天空间分别占地9,135及55,538平方米。昂船洲政府船坞有一个8.3公顷的船池,在1997年前由政府船坞与添马舰的皇家海军船队共同使用。

1993年2月,相关填海及海事工程展开。为赶及紧迫的工作进度,整个工地分成三个区域,交由建筑承办商分区完成工程。承办商于1994年2月接管第一区,旋即展开建筑工程,海事工程亦同步进行。整项工程只耗时14个月,新船坞于1995年4月24日交予海事处。自此,船坞继续为不断扩充的政府船队提供全面的支援与维修服务。

注释

  • [22]
    GD/126/3/6, Hong Kong Public Records Office, 27.
  • [23]
    《华侨日报》,1991年12月29日。
  • [24]
    Review of the Workmen, Establishment of Government Dockyard, 1986, p.2; Interview of M.C. Tsang.
  • [25]
    Statistical Tables of the Marine Department of Hong Kong, 1986-1988.
  • [26]
    Urban Area Development Office, Territory Development Department, West Kowloon Reclamation : Government Dockyard relocation outline feasibility study final report December 1991.
< 上一页

第二部分 第三章 第六节 - 政府船坞及政府船队人手重组、改善广东道政府船坞,以及政府船坞迁往昂船洲(1981至2000年)

下一页 >
上一张 播放 下一张 放大 缩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