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首頁 English A A A
第三章 第七節
香港華商的出現
作者:丁新豹

元發行

元發行由移居香港的潮州人高元盛於1843年創立[34],初期業務並不成功,後得一艘往來暹羅與潮州的帆船船主澄海人高滿華(又名高楚香)於1853年接手,才開始擴充發展。元發行於曼谷設立五間米廠,把白米出口至香港,再轉運往中國其他北方城市。元發行是當時的龍頭米商,除白米外,亦涉足一般貨物運輸。高滿華是東華醫院創辦人之一,也是香港華人社區內備受尊重的領袖。元發行其後由他兒子高舜琴繼承,並在東南亞包括新加坡港口開設支部,涉足航運中介服務,多年來為蘇格蘭東方航運公司、北德意志路易公司及太古公司提供往來香港和曼谷的蒸汽船和貨運服務。公司的生意由子孫繼承,唯後來於1930年代破產。

圖12:1890年代貨運帆船

圖12:1890年代貨運帆船

乾泰隆

乾泰隆由移居香港的澄海人陳煥榮於1851年創立。[35]陳早年在以汕頭為基地的商業帆船上當水手,累積一定財富後開始經營自己的船隊,自香港與汕頭往來上海、天津及東南亞。陳在內地與東南亞城市建立良好網絡,於1851年在香港成立其中一間最早期的南北行乾泰隆。商行由他兒子陳慈黌繼承及擴展,於曼谷成立陳黌利行,並在當地建立米倉,運送大量米糧到香港再轉運往中國。與此同時,乾泰隆在新加坡和其他東南亞城市設立支部,建立龐大的貿易網絡。乾泰隆的生意由陳的後人繼承,他們經營有道,帶領乾泰隆度過經濟低迷及困難時期,營運至今。

圖13:1890年代海邊

圖13:1890年代海邊

郭亞祥與發興行

郭亞祥,又名郭甘章和郭青山,廣州水上人[36]。他於1841年中英衝突時曾替英方補充糧食,戰後定居香港,於鐵行輪船公司擔任買辦,從中吸收有關現代航運的知識。適逢鐵行輪船公司在1854年出售造船及工程部門,郭購入該部門並成立船隊,更一度與省港澳輪船公司的船隊競爭。郭發展其航運生意的同時,亦在上環成立商鋪發興行。他因購買土地累積大量財富,為當時首富之一。他亦是東華醫院其中一名創辦人,位於西區的發興街便是以其公司命名。

李陞與和興行

李陞又名李玉衡,為香港十九世紀的富商之一。[37]1854年,李因家鄉新會被紅巾軍佔領而逃難到香港,與早已移居香港的兄長會合。兩人合作成立金山莊和興行,主力從事美國的出入口貿易,亦參與盈利可觀的苦力貿易。其後,李陞開始投資地產項目,於上環和西區購入大量土地。李涉足不同行業,1900年身故時,其遺產總值達600萬港元,為當時殖民地政府每年收入的三倍。李陞為東華醫院和保良局的創辦人之一,亦有街道以他命名。

註釋

  • [34]
    May Holdsworth and Christopher Munn, Dictionary of Hong Kong Biography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2), pp. 229-230; Carl Smith, ‘The Emergence of a Chinese Elite in Hong Kong’, JHKBRAS, 11, (1971).
  • [35]
    陳煥溪:《潮人在香港》(香港: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2006年8月版),頁17;張曉輝:《香港華商史》(香港: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頁8-9。
  • [36]
    May Holdsworth and Christopher Munn, pp. 233-234; Smith, “The Emergence of a Chinese Elite in Hong Kong”.
  • [37]
    May Holdsworth and Christopher Munn, pp. 264-265; Smith, ‘The Emergence of a Chinese Elite in Hong Kong’; 馮邦彥:《香港華資財團,1841-1997》,頁25-27。
< 上一頁

第一部分 第三章 第七節 - 香港華商的出現

下一頁 >
上一張 播放 下一張 放大 縮小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