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首页 English A A A
第八章 第三节
船只航行监察服务
作者:刘智鹏

船只航行监察中心与船只航行监察服务

根据法例规定,所有拟进入香港水域的船只,须在最少24小时前通报海事处。在进入香港水域前,船只必须与船只航行监察中心联络,提供最新资讯。香港的船只航行监察服务涵盖香港境内所有通航水域。所有远洋船只和总吨位在1,000吨或以上的内河船必须参与船只航行监察服务。

为更有效监察和管理繁忙的海上交通,海事处将香港水域划分为三部分,分别为东进口航道区、西进口航道区及海港区。船只通过甚高频无线电与船只航行监察中心进行首次通讯。其后,船只的雷达资讯及甚高频无线电测向系统所测得的资讯会传送至船只航行监察中心,以便中心标示该船的航向及位置。另一方面,船只经过报告点时须向船只航行监察中心汇报其位置。船只航行监察中心透过与船只的通讯和交换海事资讯,加强海上交通管理及提升港口安全。

图4:船只航行监察中心

图4:船只航行监察中心

葵涌海上交通控制站

随着葵青货柜码头不断发展,造访船只日益增加,适时性也越显重要。在1997年前,葵涌地区远离船只航行监察中心,因此船只航行监察中心不能有效管理该范围。为了更有效监控葵涌地区的港口交通,船只航行监察中心设立了葵涌海上交通控制站。该控制站加强了领航员与码头营运商之间的合作,从而大大减少船只延误的情况。

2004年后,葵青码头开始处理内河货运货柜。内河货船可直接将货物运到码头进行卸货,以节省陆上运输成本。葵涌地区的内河商船数目因而日益增加。葵涌海上交通控制站因此转为负责协调由领航员引航的远洋船和内河船的海上交通,确保船只可顺利进出葵涌港口。

第二代船只航行监察服务系统

为应付随着港口急速发展而增加的海上交通流量,海事处在2002年将船只航行监察服务系统升级。第二代船只航行监察服务系统可更有效支援日常运作;例如:雷达站加装了配有光源增强器的闭路电视摄影机,以便监察海上交通;在船只航行监察服务系统加入船只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AIS)),以接收装有自动识别系统应答器的船只所发送的识别及位置资料。船只自动识别系统共设有六个基站,覆盖整个香港水域,在并入船只航行监察服务系统后,不仅提供船只自动识别功能,同时也增强了追踪船只的可靠性。船只自动识别系统可提供识别和位置资料外,还可以向装有自动识别系统的船只发送文字讯息(例如有关能见度的资料)。

取代第二代船只航行监察服务系统。新系统将在2016年投入服务。新系统将采用最先进的技术,符合国际海上航标和灯塔当局协会和国际海事组织所颁布的最新国际标准。

海事处训练中心

位于昂船洲政府船坞的海事处训练中心于 2000年 12月成立,为海事处人员提供专业训练,并提高同业的安全意识。中心的宗旨是提供优质训练服务,让学员具备执行职务所需的知识。海事处训练中心由一名高级海事主任管理,所有导师均曾任船长或甲板高级船员,并曾在海事处担任不同职位,经验丰富。

海事处训练中心除了装设全套视听教学器材的传统讲室外,还配备多种电脑模拟设备,其中包括全功能船舶模拟器、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模拟器及船只航行监察服务系统模拟器。全功能船舶模拟器设有由七部投影机组成、可呈现210度视角的虚拟投影系统,以及配有全功能控制装置的模拟驾驶室,为学员提供航行训练。学员可通过度身设计的模拟训练,熟习驾驶台的操作流程。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模拟器设有一个导师控制台和六个学员工作台。系统模拟各种航行情况(包括遇险和紧急状况),供学员进行实际练习。船只航行监察服务系统模拟器根据国际海上航标和灯塔当局协会制定的标准课程设计,设有一个导师控制台和两个学员工作台。为配合不同的训练目标,导师可设定不同航行环境,以模拟正常的海上交通状况及某些紧急情况。

马湾海上交通控制站和马湾后备中心

因应深圳蛇口港的发展,行经马湾的船只日益增加。为改善该区的海上交通状况,海事处在1995年设立马湾海上交通控制站。该控制站备有专属的政府巡逻船协调海上交通,以应付任何可能出现的交通挤塞问题。第二代船只航行监察服务系统启用后,马湾海上交通控制站进行重组,并纳入船只航行监察中心内。

2010年,马湾海上交通控制站经重新配置后成为马湾后备中心,以作为船只航行监察中心和海上救援协调中心于紧急情况时维持运作的后备设施。

图5:船只航行监察中心的交通控制台

图5:船只航行监察中心的交通控制台

< 上一页

第一部分 第八章 第三节 - 船只航行监察服务 (Vessel Traffic Services (VTS))

下一页 >
上一张 播放 下一张 放大 缩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