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首页 English A A A
第八章 第一节
港口发展
作者:刘智鹏

香港内河码头

随着中国南方经济快速拓展,在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之间,来往香港和珠江地区港口的载货内河船明显增多。这类船只大多属自行驱动的内河船和拖曳趸船,长度约40至50米,负责运载散装货物及货柜。

在香港内河码头落成前,内河船须在公众货物装卸区装卸货物,或是在香港不同地区的浮标及碇泊区进行中流作业。换言之,这类来往珠江三角洲的船只必须先进入并横越香港港口,才能使用位于香港中部及东部的货运处理设施。内河货运船数量激增,不仅占据了大型货柜船只的航道,同时也令港口拥塞,影响海上安全。马湾航道(Ma Wan Fairway)作为香港主要航运路线之一,更须避免航道拥塞的问题。

1991年,根据一份针对香港港口及机场发展策略的大型研究,香港政府决定兴建一个内河货运码头,以应付香港与珠江三角洲之间日益频繁的海上交通。[1]内河货运码头的主要用途是供来自珠江三角洲港口的内河商船卸货、并装货物后经货车或驳船把货物运送至位于港口中部的目的地(如公众货物装卸区、货柜码头、停泊于浮标或碇泊区的远洋船只等),以及从内河货运码头装载货物运返珠江三角洲港口。

香港内河码头是本港首个专为内河货运兴建的码头。香港内河码头有限公司 (River Trade Terminal Co. Ltd.)于1996年成立,码头则于1999年落成。该码头位于屯门,占地65公顷(160英亩),共有49个泊位,总长度达3,000米(9,800英呎)。该公司股东包括和记黄埔和新鸿基地产。码头位于珠江口,极具地理优势,可处理及并装来往珠江三角洲与葵青货柜码头等地的货柜和散装货物。香港内河码头提供全天候的一站式终点码头服务,其中包括货柜处理与储存、危险品及应课税物品的认可储存服务、货柜装卸站服务、冷藏箱储存、货柜维修及保养,以及连接葵青货柜码头的驳船服务。[2]

葵青九号货柜码头

九号货柜码头位于青衣岛东南沿岸,是香港最新的货柜处理设施,与葵涌的八个码头遥遥相望。九号货柜码头占地68公顷,共设有六个泊位,每年可处理达260万个标准货柜(TEU)。码头的泊位分段投入运作,一直到 2005年才全面竣工[3],首两个泊位分别在2004年7月和10月投入服务,使该年葵涌地区的泊位数目达到24个,每年处理货物的总量突破1,800万个标准货柜。葵涌货柜码头的扩建有助香港在二十一世纪保持华南地区主要大港的地位。

九号货柜码头与八号货柜码头一样分为南北两区,分别由不同的营运公司拥有。九号货柜码头(南)于2004年8月竣工,由现代货箱码头有限公司 (Modern Terminals) 经营;该公司同时亦为一号、二号和五号码头的经营者,合共拥有七个货柜泊位和两个驳运泊位。[4] 九号货柜码头(北)的兴建计划始于2003年,在2005年竣工。该码头设有两个泊位,总长度达700米。此外,为了容纳新一代的货柜船,码头沿岸水深更达15.5米。到了2012年,香港国际货柜码头有限公司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Terminals Limited) 在九号货柜码头(北)所运作的码头吊机总数达九座,并设置了32座胶轮式高架起重机,以协助码头周边的船只作业。[5]

邮轮码头

位于尖沙咀的海运码头设有两个泊位,可容纳高达五万吨(49,000英吨)的船只,其泊位的年度使用率在2003年为71%,到2011年攀升至76%。2001至2005年间,海运码头已经无法应付市场需求,部分邮轮须靠泊在中流作业区或货柜码头,显示香港需要额外的泊位,以配合日益增长的区域性邮轮市场。启德邮轮码头的兴建计划遂应运而生。

启德邮轮码头坐落于启德机场旧址,于2013年年中正式启用。旧机场跑道末端的地皮占地达 76,000平方米,当中兴建的新设施包括:(i) 停泊设施,包括850米长的码头前沿区及两个泊位和乘客通道;(ii) 主要位于邮轮码头大楼内的支援设施,例如海关、出入境与检疫柜台、行李处理设施等;以及 (iii) 位于邮轮码头大楼内的商用区域(建筑楼面面积达50,000平方米),作办公及零售用途。

邮轮码头的设计可容纳8,400名乘客和1,200名船员。此外,码头大楼的轮候大堂更可灵活改动间隔作不同用途,如展览及会议场地。码头采用可持续设计,结合了大量节能措施,包括利用再生能源发电和收集雨水作冷却用途。启德邮轮码头的落成有助香港发展为区域性邮轮航线的枢纽。[6]

注释

< 上一页

第一部分 第八章 第一节 - 港口发展

下一页 >
上一张 播放 下一张 放大 缩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