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首页 English A A A
第一章 第六节
明朝时竹篙湾的陶瓷转运中心
作者:谭广濂

中国海岸线绵延且守卫不严,明朝的海禁并未能阻止当时的走私活动。走私客在偏远的岛屿上建造远洋帆船,把在海外市场利润丰厚的中国产品(例如青花瓷)塞满货舱,非法运送至远方。

1975年,许舒(James Hayes)于大屿山的竹篙湾(即迪士尼乐园现址)发现考古遗迹。该遗址后经进一步挖掘,转为由历史学家及陶瓷专家深入研究。其中最令学者们感兴趣的是,在遗迹的一处深沟中发现大量密集的陶瓷碎片。当时共收集了两万块碎片,大部分为明朝瓷器,专家鉴定应介乎1465至1522年间(即明代中期成化至弘治,以及早期正德年间)制造。部分瓷器碎片源于越南或东南亚,可追溯至十四至十六世纪。[17]

历史学家将这些发现诠释为:邻近珠江出海口的大屿山被用作走私贸易据点的遗迹。走私活动在当时相当普遍,且有充分的历史记录支持这个说法。[18]江西景德镇著名窑址的产品经由内陆水路运送到广州和佛山,途中需要翻山越岭。抵达佛山或广州后,商人会想办法利用小型船只,偷偷将货物运至不易被官府发现的竹篙湾。可想而知,经过如此艰难的水陆运输,部分货物会因长途颠簸而受损。商人将无损的货物装载到远洋船只后,可能便把瓷器碎片丢弃或埋入深沟中,以免被发现。

竹篙湾曾发现一个石灰窑,显示远洋船只曾在此地进行维修。于窑内制成的石灰可能用以填补船体的缝隙,并作防水之用。[19]

专家比对在竹篙湾发现的碎片和里斯本山度士皇宫(Santos Palace)的青花瓷,以及在叙利亚和其他地中海东部地区发现的中国古瓷器,[20]全部皆为十五至十六世纪的景德镇瓷,瓷坯颜色、纹饰等明显相似。同样地,在菲律宾琳娜浅滩(Lena Shoal)一艘沉船上发现的瓷器[21]也与竹篙湾的瓷器碎片相似,进一步引证这些货物被运往海外的说法。

注释

  • [17]
    William Meacham, ‘A Ming Trading Site at Penny’s Bay, Lantau’, JHKAS, 12 (1990), pp. 100-115; Peter Y.K. Lam, ‘Ceramic Finds of the Ming Period from Penny’s Bay – An Addendum’, JHKAS, 13 (1993), pp. 79-90.
  • [18]
    另一个类似的瓷器走私交易案例记录,是葡萄牙人通过位于广州的商人将瓷器运往上川岛(Shangchuan),利用上川岛为运输中心而进行。请参见:Cheng Pei-kai ed., Huang Wei, Huang Qinghua, ‘Shangchuan Island and early Sino-Portuguese Trade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in Chinese Westward: Early Sino-Portuguese Trade of Chinese Ceramics’ (Hong Kong: Hong Kong City University Press, 2010), pp. 66-67.
  • [19]
    同上。
  • [20]
    林梅村:〈大航海时代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与交流〉,《文物》,第3期,2010,页91。
  • [21]
    Franck Goddio, Sunken Treasures: Fifteenth Century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Lena Cargo (London: Periplus Publishing, 2000).
< 上一页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六节- 明朝时竹篙湾的陶瓷转运中心

下一页 >
上一张 播放 下一张 放大 缩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