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首页 English A A A
第一章 第三节
早期中国历史
作者:谭广濂

秦始皇及其后的汉武帝均致力向南方开拓疆土,达至南中国海沿岸。由于北方长期战争频繁,人口往南方迁徙之势从不间断。1955年在九龙发现的汉代古墓,墓主相信是身份显赫的达官贵人。这是中国皇朝曾经一度往南方扩张的佐证。

汉晋之际,北方爆发大规模的战事,促使更多百姓往南迁徙。由这些移迁人口在香港建造的古墓上溯至六朝时期。特别之处是,这些古墓均未见于九龙半岛或新界一带地区,反而在白芒、大屿山及南丫岛沙埔发现。[2] 晋朝倾覆时导致另一次大量百姓南迁。其中有部分人口循水路至福建沿岸定居。在香港离岛发现的一些古墓证明当时的人曾远航至更南方的珠江三角洲等地区。

盛唐治世下,来自印度、波斯湾及东南亚的外国海员纷纷联群结队乘船前往广州与中国通商。这些船只一般会取道靠近屯门一带较为深水的东面航道索江而上,屯门之名亦因而日渐广为人知。

《新唐书》记载了其中一则最早有关中国扬帆远航的资料,当中提及位处香港的屯门是广州航行往波斯湾之间的第二个启航港口,同时亦是进入大洋前最后一个补给物资的供应站。[3] 每当船只补给完毕,便会趁著东北季候风的来临,从屯门扬帆驶经附近一带的岛屿,然后航向大海;其后船只会往东南方向行驶,途经海南岛,靠近越南沿岸,然后取道新加坡海峡,再转向西方航往印度洋。

屯门作为远洋航行最后一个补给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在该地区发现大量灰窑。这些窑炉建于珠江三角洲的出入口,例如二浪、深湾村、赤鱲角、东湾、石壁、大贵湾及龙鼓上滩,位处有利位置。[4]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大部分窑址的年份可上溯至唐朝。[5] 虽然这些窑炉当中有部分以烧海贝方式得来的石灰会用作建筑楼房的材料,不过,相信大部分石灰会混合桐油制成油灰,作为填隙的材料涂在木船的船壳上,以防止海水渗漏。

注释

  • [2]
    区家发:《粤港考古与发现》(香港:香港三联书店,2004),页84。
  • [3]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十三下,地理志下,广州通海夷道条,谓:「广州东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门山。乃帆风西行二日,至九州石。又南行二日,至象石。又西南三日行,至占不劳山。山在环王国东二百里海中。又南二日行,至陵山。又一日行,至门毒国。又一日行,至古笪国。又半日行,至奔陀浪洲。又两日行,至军突弄山。又五日行,至海峡,蕃人谓之质,南北百里,北岸为罗越国,南岸为佛逝国。」
  • [4]
    William Meacham, ‘Report on Salvage Excavation at Lung Kwu Sheung Tan’,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Archaeological Society (JHKAS), 13 (1993), p. 18.
  • [5]
    Hugh Cameron, ‘Tang Dynasty Lime Kilns’, JHKAS, 13 (1993), pp. 102-108.
< 上一页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三节 - 早期中国历史

下一页 >
上一张 播放 下一张 放大 缩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