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首頁 English A A A
第四章 第六節
硬件改進及測量技術進步
作者:譚廣濂

傳統測量使用三角測量法,若已知兩點的位置與距離,就可以藉量度角度來計算第三點的位置。第一點的位置根據以前的測量數據或天文觀測結果而決定。就香港而言,基準點設於北角。為建立一個三角形進行計算,以前用作量度距離的金屬測量尺已由現代電子儀器取代,除易於使用外,所得結果亦更準確。

丹比爾號於亞洲服役時使用的創新設備和儀器,足證當時測量設備進步。

丹比爾號最先採用的戰後設備,包括在1954年安裝用於設置航標的海上機線測距儀。(可以更準確量度距離的電子「水道微波定位儀」 (electronic “hydrodist”)於1980年代才面世。)

丹比爾號自1953年起使用可攜式回聲探測儀器進行測量工作。此外,該船船底配備ASDIC傳感器 (ASDIC transducer),以監察海底地形特徵。

為確保船隻可以避開障礙物順利行駛,測量水深時會使用聲納設備。聲納設備在測量靠近淺灘和沙洲的水深方面尤其有效,一般能準確測出潛藏的危險。

為保護儀器和測量記錄,丹比爾號早在1954年已在測量製圖室裝設空調設備,在當年相當罕見。

1956年,丹比爾號在北婆羅洲(今沙巴)展開測量工作時,開始使用全新的台卡鏈 (Decca Chain)和航迹測繪器,以量度距離和水深。測量工作相當成功,並且確認船隻可經較短的航線安全從斗湖 (Tawau) 到達東北岸港口,以該路線運載木材的船隻大大受惠。

1957年,為提升測量基準點的定位準確度,丹比爾號裝設了雙距離式台卡導航裝置 (Two Range Decca Navigational Aids)。有了全新的設備,丹比爾號在內斯比 (R.A.G. Nesbitt) 的指揮下,在香港港口重啟連串水道測量工作。

1960年,丹比爾號再度返回船塢進行改裝。新設備包括全新的測量雷達和微波測距儀。微波測距儀由南非研發,有助測量工作時準確量度距離。

除了上述改進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採用雙曲線原理運作的無線電定位系統面世。系統的發射站設於岸上,接收器則裝在船上,方便追蹤船隻位置。測量船亦採用台卡導航系統,能輕易鎖定測量區域及目標的位置。後來,台卡系統被使用可攜式雷達裝置的高精度定位 (Hifix)系統取代。新系統可以在測量區域設立無線電定位網絡,提升測量效率和準確度。[34]

利用衞星在地球上找出準確位置的全球定位系統和其他先進的電子軟硬件不斷推陳出新,大部分精密度較遜的儀器都被淘汰。香港成立海道測量部後,決定購入最新的尖端儀器,並採用最先進的電子測量技術。

註釋

< 上一頁

第二部分 第四章 第六節 - 硬件改進及測量技術進步

下一頁 >
上一張 播放 下一張 放大 縮小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