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首頁 English A A A
第一章 第九節
超級工程 ── 建造海軍船塢
作者:馬冠堯

建造新海軍船塢的招標結果於1900年初刊憲。招標承投的工程包括擴展美利碼頭(Murray Pier)至軍器廠街的沿岸範圍,五間英國公司及本地的利安公司(Messrs. Leigh & Orange)獲邀參與投標;最終潘麥羅公司 (Punchard, McTaggart, and Lowther Company Limited)以100萬英鎊工程造價中標[37],並於1900年中在維多利亞遊樂會(Victoria Recreation Club)拆卸後展開工程。香港黃埔船塢公司提供挖泥船協助清走海底淤泥,為海堤奠基。該挖泥船名為廣東河號(Canton River),可載重750噸,為英國佩斯利公司(Fleming and Ferguson of Paisley)所造[38]。船政廳把青州對開海面規劃為傾倒區,以處理挖出的淤泥。

1902年1月15日,包和(F. Powell)指揮官的夫人為船塢奠下基石[39]。船塢在57年後(即1959年)關閉時,在基石下發現當時埋下的文物,包括三份報紙(德臣西報、孖剌西報及士蔑報)、六個香港硬幣,以及一份船塢擴建計劃,所有文物均完整無缺[40]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次裁員

1948年2月,港督葛量洪(Alexander William George Herder Grantham)爵士公布英國國會決定縮減太平洋艦隊的規模,香港海軍船塢亦要跟隨該項決定,遣散35%人手;並先於同年三月底前裁15%的員工,六月底前再裁20%。當時海軍船塢於香港仔、九龍及中環共聘用9,000名僱員。工會要求賠償受影響員工,以及未來招聘時優先聘用是次被解僱的人員。工會在內地力量支持下堅持有關要求,唯未能起作用。即使本地船塢及港督皆對事件表示同情,但亦只能根據各英國殖民地施行的賠償政策辦事。故此,裁員計劃在工會反對下繼續進行。

關閉海軍船塢 ── 完整海岸線的誕生

1957年11月29日,本地報章皆報道了英國政府決定關閉香港海軍船塢的消息,指出當局將分階段關閉船塢,並於1959年11月30日完成計劃,受影響僱員達4,000人。關閉船塢的決定有效解決困擾港島近百年的交通樽頸問題,並可釋放更多土地。港督葛量洪爵士在其著作Via Ports: From Hong Kong to Hong Kong [41]中表示:「我記得自己曾對山地(Sandys)先生說:『非常好,如果你減少駐軍,我們便可相應地減少軍費支出』,唯他回應說不會受此威脅。事件在我離開香港後才得到解決。香港在兩方面全輸:駐軍減少了,但軍費支出卻增加了。」

註釋

  • [37]
    《孖刺西報》,1900年2月12日。
  • [38]
    廣東河號於1897年6月2日下水,船長177呎、闊35呎,吃水量13.7呎,配有155匹馬力的摩托,航速為9節。該船於1902年由香港黃埔船塢公司從海軍部買入。
  • [39]
    《德臣西報》,1902年1月15日。
  • [40]
    《德臣西報》,1959年10月2日。
  • [41]
    Alexander Grantham, Via Ports: From Hong Kong to Hong Kong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65), pp. 193-195.
< 上一頁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九節 - 超級工程 – 建造海軍船塢

下一頁 >
上一張 播放 下一張 放大 縮小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