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首頁 English A A A
第五章 第四節
戰後復蘇
作者:黃君健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英國皇家海軍在集結足夠船艦後,迅即於8月底駛進香港水域,重奪香港。整個艦隊共有77艘戰船,包括兩艘主力艦及一艘航空母艦,於9月18日日本簽訂降書時前數天經已進駐香港。[36]日軍戰敗後遺下至少66艘日方各類船艇,絕大部分已遭破壞或因缺乏零件而不能航行。這些破船最終在1940年代後期由中國政府接收。[37]

圖6:1945年的九龍貨倉

圖6:1945年的九龍貨倉

英國接收香港之初,以英國皇家海軍夏愨將軍為首的軍治政府負責地方管治,直至1946年5月1日港督楊慕琦爵士重臨香港。在金錢、食物、煤炭、住屋及勞動力等均極為匱乏的情況下,香港要回復戰前的輝煌歲月實在困難重重。不過當務之急是恢復海港的正常運作,因其時香港對內和對外均十分依賴海上運輸。[38]

圖7:1946年3月,皇家海軍陸戰隊在中式帆船上搜查貨物

圖7:1946年3月,皇家海軍陸戰隊在中式帆船上搜查貨物

1945年2月,被囚於赤柱集中營的船政廳長占士‧祖利(James Jolly)依循奧雲爵士於1941年提出的方案,撰寫了一份有關香港港口未來發展的建議書,提出成立港口委員會,同時建議將船政廳易名為海事處。其後,船政廳在1948年1月正式易名海事處。根據祖利的建議,港口委員會負責管理港口日常運作,包括進行水深測量、簽發領航員牌照、就港口議題向政府提出建議,以及執行已獲通過的發展計劃等。委員會由海事處處長出任主席,而海事處則繼續負責管理港口。[39]

皇家海軍於1945年年底接管香港,隨即成立多個委員會以支援港口發展,當中包括港口行政委員會、港口工作委員會、港口諮詢委員會及港口管理調查委員會。事實上,當時英國軍事運輸部已提出分三個階段將港口由軍治政府移交民治政府。在此期間,香港港口由港口行政委員會負責管理。[40]

1946年4月,當局在港口諮詢委員會的例行會議上提交《香港港口信託條例》草案,建議成立港口信託事宜。[41]不過這項提議在同年12月的行政會議上遭到否決,原因是成立港口信託的理據不足,而港口管理的各項規定,包括推行長遠港口政策,均可透過成立港口委員會充分落實執行;[42]而且成立港口信託涉及的資金極為龐大。此外,從船政廳的角度而言,由船政廳分拆如船隻測量處、船主處及海事法庭等工作,不但會為航運業界帶來不便,亦會降低工作效率和增加有關開支。因此,船政廳長祖利倡議將船政廳改易為海事處,以管理港口日常運作。[43]提案經修訂後,港口委員會亦於1946年年底成立,就港口發展擔當諮詢組織的角色。

船政廳一直隸屬補給、運輸與工業處(Director of Supplies, Transport and Industry),直至1946年2月才成為獨立部門運作。船政廳雖穩步恢復職能,不過其海港管理的整體效率相比戰前仍有一定差距。

戰後皇家海軍於1945年9月接管香港時,船政廳長祖利復職,船政廳內各組別在祖利領導下即時恢復運作,當中包括船隻測量、登船管理、中式帆船管理、商船管理、出入境管理、燈塔管理及油麻地政府船台運作等。[44]1947年初,部門更成立打撈組處理港內大量沉船及棄船。船舶註冊處、海事法庭及繪圖處也在不久後重新運作。[45]由於戰時有不少內河船及小船遭到破壞甚至失蹤,船政廳因而成立索償處(Reparations Claims Office),專門處理有關索償申請。直至1947年年中,已登記的索償申請共涉及296艘船隻,金額超過二千萬港元。[46]為了應付極其繁重的工作,船政廳在1946-47年度開支預算大幅上升至港幣2,569,253元,遠高於1941-42年度的1,407,321元。當中投放於船隻煤油燃料、僱用拖船作維修及維持燈塔運作、進行小型改善工程及購置船隻用品等款項合共佔總開支約七成之多。[47]儘管開支預算有所增加,不過仍未足以應付整個部門的發展。舉例而言,及至1947年年底,至少15艘在船政廳服役的船隻是向英國交通部、戰爭部及澳洲海軍商借而來的。由於缺乏造船的原材料和建造費高昂,相關情況亦見於其他政府部門。[48]

圖8:1946年從山頂遠眺維多利亞港

圖8:1946年從山頂遠眺維多利亞港

復原港口設施的工作分短期及長期措施推行。在即時措施方面,遭炮火洗禮的碼頭、主要碼頭、儲備運輸地區、貨倉、沿海地段及船塢遍佈港九兩岸,急需維修。[49]1946年,港府耗資港幣1,300萬元推行各項復原措施,當中105萬元用於港口重建工程上。[50]在長遠措施方面,當局決定就擴建碼頭及貨倉進行測量並擬定計劃,同時購置新型港口設備,如蒸汽吊車、拖拉車及疊堆機等。為了確保航道安全,當局旋即重置和安裝航標及打撈沉船。[51]1946年初,當局率先於青洲、長洲、油麻地堤道及哥連臣角等地重新裝設航燈。[52]

圖9:1947年的貨船

圖9:1947年的貨船

香港航運業在戰後迅速復蘇。行走香港與澳門、廣州及廣東幾個主要河港之間的船隻共有14艘,而營運前往內地與海外航線的公司更超過30間。每月停靠香港的船隻,由1946年7月的195艘(總註冊噸位413,834噸),上升至1947年12月的477艘(總註冊噸位667,935噸)。[53]香港戰前共有逾600家由華商興辦的工廠,雖經戰火摧殘,當中約六成憑藉航運業的支援,相繼於1946年底前恢復運作。[54]不過,好景不常,由於歐洲的復元速度異常緩慢,加上原材料價格波動,本港經濟在1946年中再次出現陰霾。香港中英工業委員會(Sino-British Industrial Committee, Hong Kong)於其時成立,大力協助航運及貿易業界開拓太平洋地區的業務及航線。雖然面對東亞及東南亞國家的競爭,戰後的香港憑藉工業化得以成功重新定位。[55]

註釋

  • [36]
    馬幼垣:〈與香港光復有關的兩個海軍問題〉,《靖海澄彊 ── 中國近海軍史事新詮》(台北:聯經出版社,2009),頁477-532。
  • [37]
    同上,頁477-532。
  • [38]
    Cecil Harcourt, ‘The Military Administration of Hong Kong’, Journal of the Royal Central Asian Society, 34.1 (January 1947), p. 18.
  • [39]
    James Jolly, ‘Memorandum on the future administration of the port of Hong Kong’, 12 February 1945.
  • [40]
    HKRS170-1-331, ‘Ministry of War Transport’, 1945-1947’, Ministry of War Transport - 1. Memorandum on ..... 2. Transfer of Responsibilities of Craft of ..... to Harbour Master, 14.09.1945 - 31.03.1947, Hong Kong Public Records Office, 35.
  • [41]
    HKRS163-1-56, ‘Establishment of Port Trust’, Port Trust – Establishment of …10.1945-11.12.1946, Hong Kong Public Records Office, 35.
  • [42]
    同上,頁37。
  • [43]
    CO129/618/7, ‘Report of the Port Administration Inquiry Committee’, pp.192-193.
  • [44]
    參見 ‘Notice to Mariners (P). No. 1/45. Hong Kong – Information about condition of the Port’, in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 5 September 1945.
  • [45]
    HKRS170-1-569-1, ‘Harbour Master Monthly Report’, Harbour Department 11.03.1946-07.07.1959. Hong Kong Public Records Office.
  • [46]
    HKRS41-1-1782, ‘Losses of Hong Kong Government owned small craft through enemy action’, Losses of Hong Kong Government Owned Small Craft Through Enemy Action – Position as Regards…16.05.1946-10.06.1947, Hong Kong Public Records Office.
  • [47]
    HKRS170-1-189, Estimates 1946-47, Harbour Department, 21.02.1946-25.09.1946, Hong Kong Public Records Office.
  • [48]
    HKRS41-1-3353, ‘Vessels in the service of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owned by various Disposal Authorities’, Shipping – Vessels in the Service of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Owned by Various Disposal Authorities 23.05.1947-03.03.1953, Hong Kong Public Records Office.
  • [49]
    C. R. Janvrin, ‘Report on rehabilitation of the port of Kowloon-Hong Kong on a short and long term policy’, 20 October 1945.
  • [50]
    《復員的香港》(香港:中華出版社,1947)。
  • [51]
    Janvrin, ‘Report on rehabilitation of the port of Kowloon-Hong Kong on a short and long term policy’.
  • [52]
    HKRS170-1-569-1, ‘Harbour Master Monthly Report’, Reports – Harbour Department 11.03.1946-05.06.1947, Hong Kong Public Records Office.
  • [53]
    同上。
  • [54]
    《復員的香港》;王楚瑩:《香港工廠調查》(香港:南僑新聞企業公司,1947)。
  • [55]
    劉蜀永:〈工業化的實現〉,《20世紀香港經濟》(香港:三聯書店,2004),頁163-187。
< 上一頁

第一部分 第五章 第四節 - 戰後復蘇

下一頁 >
上一張 播放 下一張 放大 縮小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