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首頁 English A A A
第四章 第三節
區域與國際客運交通的發展
作者:沈威智

雖然香港島、九龍半島及新界成為英國殖民地,澳門則為葡萄牙所佔領,居於香港、澳門和中國內地的民眾可自由往返三地和在三地工作,無須特別許可。在中國政局不穩的情況下,大量華人湧至香港及澳門工作。隨着三地貿易發展,來往中國沿海地區的交通需求在二十世紀初愈見殷切。利用海路往返中國沿海地區、澳門及香港的旅客總數由1900年的155,216人次增至1920年的171,982人次。鑑於海路交通需求持續上升,大量蒸汽船公司開設來往三地的蒸汽船服務,其中首屈一指的是省港澳輪船公司。該公司每日提供兩班來往三地的航班。其他經營來往香港與廣州航線的船公司包括元安輪船公司、兆安輪船公司、廣東省航運公司、輪船招商局和法華輪船公司。除廣東與澳門外,一些輪船公司如西江輪船公司、四邑輪船有限公司與太古輪船有限公司亦提供來往香港與梧州、三水、肇慶和四邑等地的渡輪服務。除蒸汽船外,還有帆船提供來往中國沿海地區、澳門與香港的客運服務。受1925至1926年省港大罷工和1930年代日本侵華影響,利用海路往返中國沿海地區、澳門與香港的旅客總數由1931年的148,568人次下跌至1937年的93,780人次。隨着1938年日本入侵廣州,中國沿海地區、澳門及香港之間所有海上交通均須暫停。[22]

圖4:位於香港島上環的碼頭提供來往香港與中國沿海地區的渡輪服務

圖4:位於香港島上環的碼頭提供來往香港與中國沿海地區的渡輪服務

隨着1910年代與1920年代蘇彝士運河改善工程完工、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行及科技發展,來往歐洲與亞洲及美洲與亞洲的時間均有所縮短。這樣除有助促進香港的對外貿易,亦令國際載客航運需求大增。利用海路往返香港和其他國家的乘客總數,由1900年的500,276人次,上升至1930年的1,509,557人次。然而,受經濟大蕭條和1930年代日本侵華影響,乘船往返香港與其他國家的乘客人數在1939年跌至759,720人次。[23]

1899至1940年間,大量客輪自世界各地來港進行貿易及旅遊。其中經營香港及歐洲客貨運業務的公司主要有鐵行輪船公司、日本郵船株式會社、海洋輪船公司、中國互助輪船公司(藍煙囪)及法蘭西火輪船公司。營運香港與北美之間航線的公司主要有加拿大昌興輪船公司、金元輪船公司、美國總統輪船公司及日本郵船株式會社。東方澳洲輪船公司、日本郵船株式會社及澳洲東方輪船公司提供來往澳洲的航運服務。怡和輪船公司與中國航業公司則經營前往中國港口的航線。爪哇.中國.日本航線和荷蘭皇家郵船公司提供前往印尼爪哇及印度支那的航線。大阪商船株式會社、東洋汽船株式會社和日本郵船株式會社則提供至日本的航線。[24]

圖5:1920年在香港的客輪

圖5:1920年在香港的客輪

註釋

  • [22]
    外務省通商局:《香港事情》(東京:啟成社,大正6年[1917]),頁107-123; Annual Report 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Progress of the People of the Colony of Hong Kong, 1931, p. 24; Report 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Progress of the People of the Colony of Hong Kong, 1938, pp. 40-41; Endacott, A History of Hong Kong, pp. 288-294; Reports of the Harbour Master, 1900, 1920; Reports of the Harbour Master and Director of Air Services, 1931, 1937, 1938, 1939.
  • [23]
    Report of the Harbour Master, 1900; Report of the Harbour Master and Director of Air Services, 1939.
  • [24]
    外務省通商局:《香港事情》,頁107-123;Annual Report 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Progress of the People of the Colony of Hong Kong, 1931, p. 24; Report 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Progress of the People of the Colony of Hong Kong, 1938, pp. 40-41.
< 上一頁

第一部分 第四章 第三節 - 區域與國際客運交通的發展

下一頁 >
上一張 播放 下一張 放大 縮小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