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首頁 English A A A
第四章 第一節
租借新界
作者:沈威智

有見日本和歐洲列強相繼割據中國,英國向清廷商借連接其殖民地香港的新安縣。雙方政府於1898年4月達成協議,並在1898年6月9日於北京簽約,由1898年7月1日起租借該地99年。殖民地政府把新租借土地命名為「新界」,殖民地邊界因而向北延伸至深圳河,南至北緯22°9',介於東經114°30'與東經113°52'之間。殖民地面積擴大了約10倍。[1]

殖民地的擴展促使船政廳擴充。船政廳為把對海事事宜的規管延伸至新增土地,於1899至1912年間先後在新界各區成立八個海港分局,負責簽發牌照及許可證,以及收取費用和罰款。除成立海港分局,船政廳增建蒸汽船、蒸汽補給船、摩托艇和救生艇,把海事服務擴展至新界,並且於1901年接管原本由清廷管理的橫瀾島燈塔。1912年,船政廳於新界燈籠洲建造汲星燈塔。[2]

註釋

  • [1]
    Steve Tsang, Hong Kong: An Appointment with China (London: I. B. Tauris, 1997), pp. 1-12; G. N. Orme, ‘Report on the New Territories, 1899-1912’, Hong Kong Sessional Papers, 1912.
  • [2]
    Reports of the Harbour Master, 1899-1929; Reports of the Harbour Master and Director of Air Services, 1930-1939; ‘Civil Establishment’, Hong Kong Blue Book, 1899-1939; Louis Ha and Dan Waters, ‘Hong Kong’s Lighthouses and the Men Who Manned Them’, JHKBRAS, 41 (2001), 281-320 (pp. 289-290); Peter Wesley-Smith, Unequal Treaty 1898-1997: China, Great Britain and Hong Kong’s New Territories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pp. 20-21.
< 上一頁

第一部分 第四章 第一節 - 租借新界

下一頁 >
上一張 播放 下一張 放大 縮小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