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首頁 English A A A
第三章 第三節
航運及轉口港貿易急速發展
作者:丁新豹

1860年至十九世紀末期,香港航運業發展迅速。1861年,共有2,545艘船隻進入香港港口,合共1,310,385噸;1870年,進港船隻數目升至4,791艘,共2,640,347噸;到了1880年,抵港船隻共有5,775艘,合共5,078,868噸。1890年,進入本港水域的船隻數目上升至8,219艘,合共9,771,743噸;及至1898年,進港船隻數目更達到11,058艘,總噸位達13,252,733噸。[17]除了偶爾受到經濟低迷影響外,增長持續上升。根據中國海關的數字,香港在1882年處理的貨物總額達中國貿易總值的31.02%。至1899年,香港更佔中國貿易份額的40.45%。[18]經香港入口至中國的貨物主要包括鴉片、羊毛製品、煤炭、火柴、棉花及煤油。[19]

圖7:1880年代灣仔卸貨情景

圖7:1880年代灣仔卸貨情景

當時航運業務發展迅速的原因眾多︰首先,中國籍居民人口由1860年的92,441人急升至1898年的239,210人,提供了發展所需的人力資源;其次,蘇彝士運河的開通縮短了香港往返歐洲的航程時間,鼓勵貿易發展;加上該段時期南北行貿易發展迅速,與歐洲國家(如法國、德國和荷蘭)的貿易亦有所增加;在此之前,貿易主要在英國、印度和香港之間進行。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增設更多商埠,也大大促進了貿易的發展。

此外,香港及廣東政府多次以聯合行動遏止海盜問題,因此更多外洋與沿海運輸輪船開始於香港靠泊[20],包括1866年太平洋郵船公司的船隻、1869年格林郵船公司的船隻、1862年法國郵船公司的船隻,以及1872年太古成立的太古輪船公司的船隻。眾多工業如糖廠、船廠、船塢、製繩及其他小型工業亦促進了航運發展。同時,新開通的暹羅、日本、韓國及太平洋貿易路線亦帶動航運及貿易增長。怡和洋行的威廉.凱撒克曾於1890年指出:「作為一個轉口港,香港快捷的辦事效率使其成為航運中心,也是各郵輪航線的集中地和啟航出發的連接點……在對外貿易方面,香港作為廣東一個重要港口,在與南北沿岸及本地人經商,以及與越南東京、西貢、暹羅、海峽殖民地及印度間進行貿易中,發揮商品中心的作用。」[21]隨着航運及轉口貿易不斷發展,相關行業如船務代理、金銀經紀、倉庫、船塢、碼頭、保險公司及銀行亦興盛起來。

註釋

  • [17]
    Endacott, An Eastern Entrepot, p. 133.
  • [18]
    同上,頁191。
  • [19]
    Solomon Bard, Traders of Hong Kong: Some Foreign Merchant Houses, 1841-1899, p. 49.
  • [20]
    Endacott, An Eastern Entrepot, p. 14.
  • [21]
    Solomon Bard, Traders of Hong Kong: Some Foreign Merchant Houses, 1841-1899, p. 49.
< 上一頁

第一部分 第三章 第三節 - 航運及轉口港貿易急速發展

下一頁 >
上一張 播放 下一張 放大 縮小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