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首頁 English A A A
第一章 第六節
明朝時竹篙灣的陶瓷轉運中心
作者:譚廣濂

中國海岸線綿延且守衛不嚴,明朝的海禁並未能阻止當時的走私活動。走私客在偏遠的島嶼上建造遠洋帆船,把在海外市場利潤豐厚的中國產品(例如青花瓷)塞滿貨艙,非法運送至遠方。

1975年,許舒(James Hayes)於大嶼山的竹篙灣(即迪士尼樂園現址)發現考古遺跡。該遺址後經進一步挖掘,轉為由歷史學家及陶瓷專家深入研究。其中最令學者們感興趣的是,在遺跡的一處深溝中發現大量密集的陶瓷碎片。當時共收集了兩萬塊碎片,大部分為明朝瓷器,專家鑑定應介乎1465至1522年間(即明代中期成化至弘治,以及早期正德年間)製造。部分瓷器碎片源於越南或東南亞,可追溯至十四至十六世紀。[17]

歷史學家將這些發現詮釋為:鄰近珠江出海口的大嶼山被用作走私貿易據點的遺跡。走私活動在當時相當普遍,且有充分的歷史記錄支持這個說法。[18]江西景德鎮著名窯址的產品經由內陸水路運送到廣州和佛山,途中需要翻山越嶺。抵達佛山或廣州後,商人會想辦法利用小型船隻,偷偷將貨物運至不易被官府發現的竹篙灣。可想而知,經過如此艱難的水陸運輸,部分貨物會因長途顛簸而受損。商人將無損的貨物裝載到遠洋船隻後,可能便把瓷器碎片丟棄或埋入深溝中,以免被發現。

竹篙灣曾發現一個石灰窯,顯示遠洋船隻曾在此地進行維修。於窯內製成的石灰可能用以填補船體的縫隙,並作防水之用。[19]

專家比對在竹篙灣發現的碎片和里斯本山度士皇宫(Santos Palace)的青花瓷,以及在敘利亞和其他地中海東部地區發現的中國古瓷器,[20]全部皆為十五至十六世紀的景德鎮瓷,瓷坯顏色、紋飾等明顯相似。同樣地,在菲律賓琳娜淺灘(Lena Shoal)一艘沉船上發現的瓷器[21]也與竹篙灣的瓷器碎片相似,進一步引證這些貨物被運往海外的說法。

註釋

  • [17]
    William Meacham, ‘A Ming Trading Site at Penny’s Bay, Lantau’, JHKAS, 12 (1990), pp. 100-115; Peter Y.K. Lam, ‘Ceramic Finds of the Ming Period from Penny’s Bay – An Addendum’, JHKAS, 13 (1993), pp. 79-90.
  • [18]
    另一個類似的瓷器走私交易案例記錄,是葡萄牙人通過位於廣州的商人將瓷器運往上川島(Shangchuan),利用上川島為運輸中心而進行。請參見:Cheng Pei-kai ed., Huang Wei, Huang Qinghua, ‘Shangchuan Island and early Sino-Portuguese Trade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in Chinese Westward: Early Sino-Portuguese Trade of Chinese Ceramics’ (Hong Kong: Hong Kong City University Press, 2010), pp. 66-67.
  • [19]
    同上。
  • [20]
    林梅村:〈大航海時代東西方文明的衝突與交流〉,《文物》,第3期,2010,頁91。
  • [21]
    Franck Goddio, Sunken Treasures: Fifteenth Century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Lena Cargo (London: Periplus Publishing, 2000).
< 上一頁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六節- 明朝時竹篙灣的陶瓷轉運中心

下一頁 >
上一張 播放 下一張 放大 縮小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