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首頁 English A A A
第一章 第二節
港口、紅香爐與古地圖
作者:譚廣濂

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有助探究香港的海事歷史。不過中國古地圖記載的香港地理位置往往互相矛盾,而且記錄不甚完整。明朝(1368-1644)的古地圖大多只能有限度地標示香港的大概位置。鄭若曾在其成書於嘉靖年間(1522-1566)的《籌海圖編》中,載有一幅最早的廣東沿海圖。不過該圖並沒有標示香港島,反而繪有官富山(即今天北九龍一帶)的位置,而大奚山(即現今的大嶼山)的位置則有所偏差。在所有明清的沿海與區域地圖中,只有《粵大記》內的地圖能正確繪畫香港島的相對位置,即位處九龍山對面的一個島嶼,而鯉魚門在其以東位置。《粵大記》成書於1596年,書中的圖片更繪畫了多艘歐洲大帆船航經或停泊於今天的維多利亞港內。

其後的中國地圖,例如1730年陳倫炯的《沿海全圖》,以及1819年的《新安縣志》或1822年《廣東通志》內的地圖,都將現稱香港島的島嶼命名為紅香爐。早於1841年以前,外國橫帆船與中式木帆船已在那些水域不斷往返,足見香港一帶海域具有悠久的海事活動歷史,與前人形容香港島是「一個荒蕪的島嶼」實在大相徑庭。[1]

註釋

  • [1]
    英國使節Palmerston收到英國軍隊將接收香港的報告時,作出這個評論。請參見:馬士著;張匯文等譯:《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第一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8),頁728;G.R. Sayer, Hong Kong, 1841-1862: Birth, Adolescence and Coming of Age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80), p. 80.
< 上一頁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二節 - 港口、紅香爐與古地圖

下一頁 >
上一張 播放 下一張 放大 縮小 關閉